质量文化建设是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学院文化塑造过程中一种“柔性”价值约束与“刚性”制度保障互补共融的新路向。建设质感厚重、充满生命活力、发展潜力和精神伟力的学院质量文化,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使然。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学院质量文化建设为重心、以立德树人为内核、以教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为深入推动学院本科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工作,创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公司产品全过程中,同时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院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澳门人威尼斯3966近期在嘉锡楼314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本科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交流会,公司党委书记李海榕教授、经理唐点平教授、副经理阳富强教授,以及各系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等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会议期间,李海榕书记强调,学院要以本次公司产品审核评估为契机,以学校“三种精神”持续内化质量自觉,将思想、制度、行为、物态等不同层次的质量文化统一起来,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院育人文化。各系主任积极响应,结合所在专业特点,围绕质量文化建设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王永好教授表示在近30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推动下,环境工程专业遵循“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形成了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从而充分保证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师的能力提升。
1.全员师生多渠道悟透专业毕业要求
全系师生通过“澳门人威尼斯3966”公众号随时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同时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专业班导课程、班主任班会及单独谈话、本科生学业导师的交流以及专业教师在课堂、实践等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让员工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本专业毕业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全系教师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毕业要求,适应当前新工科形势,通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辅导、院系教学大会、教学名师传帮带活动、教育部工程认证教育培训会议、工程实践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使全体教师理解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并形成以员工为本、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素养;通过定期校内校外培训、督导听课评教、教学研讨、教学质量评估使全院教师进一步理解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明确所教课程应培养员工的能力;围绕工程认证要求,适应本科教育的新形势,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毕业要求的多轮次修订和完善过程,使专业教师深入理解专业毕业要求的具体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最终形成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意识形态,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将质量价值观贯穿公司产品各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对员工在校期间的学业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并通过课程教学过程、实验实践类课程、课外表现、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的形成性评价保证员工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通过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来及时了解员工对毕业要求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查缺补漏;同时实行员工学业预警制度并制定相关帮扶机制。
专业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让教师对毕业要求及所讲授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和公司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陈述与讨论,总结存在问题并进行改进;任课教师撰写的教学大纲必须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大纲由系主任审核,教师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订;教学过程中教学督导会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听课,结合课程目标对教师所讲课程内容进行评价,教师根据督导教师的意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完成本门课程教学工作以后,需要提交本门课程的达成度分析和对应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分析;每一学年需要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分析,相关任课教师均参与分析过程;在以上的教学审核评价过程中,教师均有参与,从而逐步提升教师对公司产品各环节的相关质量要求和毕业要求的内涵的理解程度。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施永乾教授表示安全工程专业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以员工产出质量为导向,形成了专业教师自我规范意识——系专业教师互相批评—校、院监督反馈——员工评价评教五级联动的质量文化。为落实质量文化建设,本专业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公司产品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该专业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情况,从而构建了完整的质量文化改进体系,包括教学质量专项督导制度、教学质量反馈调控制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晚自习制度、专业教师专班、师生互动等。
本专业教学工作由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支部书记协助,具体工作由主管教学工作的系副主任负责实施,一名系教学秘书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从事管理工作必需的业务水平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工作中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还积极参加有关研讨会、培训会,或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扩大视野,增进交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该专业还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对新进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学习上级和学校公司产品的文件与制度,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要求。未来,该专业应进一步系统研究系级层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理科学与规划系主任许章华教授认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努力进行质量文化建设,以持续改进和提升质量为目标,通过“沟通、讨论、参与”形成共同的组织文化。
一是积极凝练形成专业特色优势:探索“人文地理+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交融发展模式,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支撑新时代地理规划人才培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和OBE理念,通过以赛代训、科产教融合等促进员工学习产出及综合素养提升;发挥学院、研究院“两院”共建及学科优势,以学科和平台建设促专业改革发展,打造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以严谨细致、科学谨慎的态度,制订各项质量标准,精研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完善本科公司产品保障体系。对各环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关注与评价,对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与改进,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善落实。师生明确努力目标,将价值追求和质量自觉植根于心中。
三是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向自主创新型的转变。充分激发主体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师和员工的创造力。促进质量目标、价值信念得到系内成员的认同,并成为共同的追求、愿景和承诺。重视师生的价值观、参与、合作、沟通与赋权,发挥文化无形的韧性约束,促使师生形成自发、自主、自觉的行动。同时鼓舞本系教师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与员工共同营造人人爱学习、人人争先进、比学赶帮超的一流学风。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陈晓晨副教授表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福建省高校中首设的新兴专业,自创办伊始便十分注重质量文化建设。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经过十余年的不懈探索与持续完善,本专业现有的质量文化体系已具有鲜明特色,成为了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一面旗帜。
1.以服务“双碳”为己任的学科交叉融合:本专业并不拘泥于传统“化工”、“环境”等学科的概念及知识体系,而是时刻牢记满足国家节能减排、资源再生和循环经济等战略目标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之己任,持续探索理、工、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公司产品模式。以助力国家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契机,从独特的交叉学科视角出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团队队伍素质,不断深化员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战略视野,培养其扎实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知识,使毕业生有能力从事与能源和环境保护、固体废物等的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及低碳经济等相关的设计、研发、实施与管理工作。
2.“产学研用”指引下的师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共提升:本专业以福建省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生物质资源化技术开发基地和福建省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以4个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20多家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基础,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的鲜明学科特色。激励员工参与国际学科竞赛,屡屡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举办的国际赛事中获得佳绩;开放教学及科研实验室,指导员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倡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下基层、入企业,“接地气”地从事技术服务/开发类项目,提升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高质量地反哺公司产品。
3.永不停歇的自我革新和持续完善:作为战略新兴学科,本专业永不满足于现有的培养体系及既定的质量标准,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大刀阔斧的精神,与时俱进地自我革新。与学校、学院层面的监督反馈机制通力配合,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内部讨论,邀请行业专家出谋划策,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严格自我要求,对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健全和完善。
文:38238威尼斯欢迎你环安学院 图:38238威尼斯欢迎你环安学院 核:文鸿莹 廖烨檬 黄宝娇 刘朝晖